看了一圈各路专业人士的回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外行其实并不是很懂,亦或是内行们有些利益相关不愿意说,我总觉得各位看待中国古典园林的视角都偏了。
看到很多人都在强调文化底蕴啦,意境啦,玄学啦,私人空间啦,风水啦等等和中国文人文化高度相关的东西。这个视角和我们美术课看中国画强调画的文学含义,强调象征和诗意倒是高度类似的,但如果看待中国古典园林都是这些视角,那中国传统园林也就没有未来了。
中国文人文化已经是死物了,没有了土壤,和这个相关的东西都是不可能在现代社会大规模推广的。其中最有可能继承的是意境,但依照现代城市的发展不会有什么前途,意境是根植于中国山水风景的,现在哪里还找得到什么像样的山水…你在基建狂魔的地盘谈山水我都觉得好笑好吗…
中国古典园林的未来当然还是在现代化上,除了文化内容,园林还有形式,而形式是超越时代和文化的。和中国画一样,中国园林的审美更重要的还是形式,也许很多人觉得去园林一定要一个个对联领略过来才算是真正游明白了?我反而觉得那些东西更本不重要,把对联都摘了,丝毫不影响园林的美,各种象征含义你不懂,也不妨碍你游园不是?
既然一个几乎没有中国古典文化积累的人能够领略到园林的美,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园林的精华其实和文化内涵没什么关系?再进一步,如果是一个外国人来游中国园林,难道就看不出中国园林的好来了?慕尼黑西郊公园里的中国园林里满坑满谷的德国人,可以说是是西郊公园的各国园林中人最多的园林,我见得太多了,这还是个不怎么样的低配版。
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画的欣赏很类似,就是慢慢展开,一个一个透视空间的“游览”过来,我在这篇文章里具体解释过:
园林就是一个一个子空间地游览,通过长廊,门洞之类连接起来。中国长卷画讲究一个“story telling”,园林也是啊,每一个子空间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感觉,有的舒畅,有的精致,有的通透,有的严整,观众在游览的过程中就是对一个流动空间的连续体验过程,而设计师就是在用这个流动的空间讲一个故事。那这个故事当然要有引子,有铺垫,有冲突,有高潮,有收尾,有余韵 。。。空间的展开要有一个故事感。什么豁然开朗啦,小径通幽啦,余韵悠长啦,都是用来营造故事感的手法。
甚至还有伏线,就是你走着走着忽然路过之前走过的某处,或者其他空间通过各种手法渗透到当前空间,这个在西方叫透明性,这里就叫伏线吧。
这些特点不算中国园林独有,英国景观园林也有类似的设计,但他那个讲故事的尺度太大了,尺度小根本展不开,所以就中国园林那个尺度而言,算是中国园林独有的亮点。
这个完全是可以现代化的,尤其适合拥挤的小区和现代城市园林,可惜现在很多景观要么就是做成规则的一坨一坨方的重复景观,非常predictable,没有故事性,看完第一眼之后闭着眼睛都能猜出来是什么样子,要么就是一眼望到头。
就请各位多搞点遮挡行不,咱不追求什么节奏感啊story telling啥的了,就空间变化复杂点行不行。。。其他高级的内容咱们慢慢研究古人的东西,慢慢消化之后再议。。。
知友@东竹谦验提醒的好,中国园林对视觉引导非常重视。要对把空间构造出一条故事线,须得让游人能更着这根线走,不能瞎走。跟中国园林类似的英式景观园林,尺度巨大,往往只有一条明显的路把各个空间串起来,非常明显。法式和意式园林有视觉中心,对游览流线的设计不重视。而中国的园林空间互相穿插渗透,想要人游人照着设计者的思路走,就需要很多视觉引导。
比如游廊,属于比较明显的,是个人都知道沿着游廊走肯定不会错。又比如铺地,顺着铺地的花纹走基本就是对的。又比如一些小景观,不断地通过小景观吸引游人沿着某个路径游览,就跟玩游戏一样,不断地给游人hints,你走着走着忽然左前方出现一个天井,里面有芭蕉,你自然会往那边走去看芭蕉,然后走过去发现马上就是一个门洞,你说你进不进?那自然是要进的,一进去了,马上就有下一个小景观等着你,就这么一路下来,游览线路安排得明明白白。
中国的园林空间非常丰富,需要通过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视线途径,甚至不同的高度对空间进行各种观看,产生氛围感。
比如移步换景是通过不同视角观看;漏窗,门洞,借景算是通过不同的视线途径观看;狮子林,扬州何园都有从高处俯瞰的设计,算是不同高度的观看了。
而西方的园林往往是有视觉中心的,雕塑,喷泉,一片风景等等…或者是沿河展开。没有像中国园林这样在一小片地方来回绕来绕去视线到处发散的设计,在中国的园林里视线是游移的,各个角度无死角,形成一个氛围感。
有一点很容易感觉到,在中国的园林里,到了旺季,你会发现游人们的会不可避免的“面面相觑”,因为视线在一个空间里是发散状的,他不是围着某个中心在看,而是在游览一个空间,那就免不了和别人对视了…当然,在古代人家都是私家园林,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国园林也有冠云峰之类的视觉中心,但这个不是重点…很多园林是没有视觉中心的。
中国画对笔墨是很讲究的,园林中的很多细节也都很讲究。如何叠石,如何理水,如何铺地,植物选用哪些应该怎么种,很多细节都有可观的地方。像片石山房都能因为叠石出名。现在很多景观倒是也有水系,就是那水泥砌的水岸真是一言难尽…
总之这些细节是很多的,细节构成了中国园林的各处微缩景观,没有这些细节,所谓丰富的空间也就无从谈起了,空间是需要内容去填充的。
西方的园林,视觉中心物,雕塑喷泉啥的还比较讲究,但其他的细节是不会成为景观的,原因不难理解,既然视觉中心是雕塑,那其他东西,比如草坪树林啥的,都是陪衬,没必要搞得太好,太抢眼有时反而不好。
而中国的园林每一处都可能成为视觉中心,处处马虎不得。要做到眼睛随意一瞥就能形成景观。
总之,我觉得中国园林大有可以现代化的地方,或许这些专业人士都是很懂的吧?我也就是看过几本陈从周而已,但实际生活中,少有见到应用的…
中国注入到日常栖居的文化之深之广……只有西方中世纪教堂蕴含的栖居文化,才堪可匹敌。
将“装折”视为“装修”的等效物,掩盖了园林装折有别于家宅装修的特殊性,将装折视作建筑与景物错综的空间转折法,则能装折出居景错综的四种——庇体、如画、入画、无尽的空间姿态。
三年前,周仪发给我一段对《园冶》「装折」篇的读注。周仪认为,这才是园林「装折」之「折」,其所涉之事—从屋架到廊屋乃至墙地之广,绝非以大木讲结构、小木管装修的二分法可解,它们皆有从家宅向园林空间进行转折的身体面向,略过「装折」篇中间相关隔扇的一段文字,周仪掐头去尾地摘出末段里的关键:
对这两句曾被广为注疏的文字,周仪注意到的却是其居住经验的感知反常—「出幕」之事,常用于室内,以分割斋室;「连墙」之事,多用于户外,以分庭别院。计成特意错综两者的内外经验—以幕别院、以墙连斋,周仪以通感来诠释这反常—幕与墙、院与室,因有身体 感知的空间类似性,就能装折出内外错综的空间奇境,她将前段两句「楼梯仅乎室侧,台级藉矣山阿」—剪贴至此,以示范装折错综的空间妙法—从道理而言,楼梯爬楼,与石蹬登山类似,从感知而言,爬楼与攀山,却完全两样—前者属日常起居行为,后者为山水行游乐事,一旦以山与梯错置,则能装折出居游错综的感知奇境。这奇境,既有苏轼所言—反常合道谓之奇—的可循道理,也颇得计成「性好搜奇」的感受之奇。以身体感知为线索,我大致能将园林装折的空间任务归为四态:
4... 装折不尽态。我以为,空间装折的时间不尽态,就缀在「装折」末尾两句的时韵构赏间:「构合时宜,式征清赏。」
在《山居赋》里,谢灵运将中国以大木作构造的栋宇,视为对原始巢穴的祛弊改良:
以《大壮》为卦的栋宇结构,旨在改良对身体有风露贻患的巢穴,它出自《周易·系辞》: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上栋下宇」之「栋」,特指构造房屋的梁柱结构,「上栋下宇」之「宇」,则指由梁柱构造出的房屋檐口意象,「以待风雨」的「待」字,还表明,中国建筑构造的檐宇深远意象,一开始,就有朝向自然风雨的乐观面向。
相对于中国建筑以栋宇结构的举折或起翘,来平衡避雨与纳光的庇体需要,被北宋《营造法式》归为小木装修的槛阑勾窗 ( 图145),其立面上下分别标注的障日板与障水板,见证了装修也能分担避雨纳光的庇体重任—有了隔扇底部密闭的障水板,中国建筑的大木出檐,就只需承担障水板以上的避雨功能,唐宋建筑出檐渐浅的变化 (图146),大致与此相关,人们却将这种出檐变化,视为造型退化。就出檐对身体的避雨功能而言,若以障水板之上的柱高,比对宋代建筑的出檐深度,其比例,与唐代以全柱高与全出檐之比,应不遑多让。
日本古建筑屋宇的出挑深远,虽被认为继承了唐构遗韵,但更可能是中日起居身体差异的印证,为庇护日本人席地下沉的身体,屋檐出挑的深度,就必须覆盖整个地面 (图147),而中国建筑的身体,随宋代普及的垂足家具而抬高,檐下隔扇底部封闭的障水板,既不会遮挡向景的视线,还能分担屋顶避雨的部分功能,它导致中国屋檐由深到浅的变化,还能为居室装折出纳光暖室的身体诗意—浅檐能让阳光更好地进入室内。
扬之水在《宋人居室的冬与夏》一文中,展现了宋代居室,如何以装折与结构交错而为,共同调适居室内生活的身体诗意,南宋刘松年绘制的《四季山水图》,夏图中完全敞开的水榭 (图148),外圈深色的细柱,并非结构,它们是为冬季安装隔扇的小木框架,从其冬图的雪景中 (图149),一样的水边榭,四周这圈被《营造法式》归为小木作的擗帘竿,就被满樘落地的亮子完全包裹,以将起居的身体,从深檐之内, 推出檐柱以外,推至小木装修的外框,以便暖阁受光。这也是日本书院造建筑—譬如桂离宫的改造趋势,人们夸耀日本建筑出挑深远的古意,却对桂离宫出奇的浅檐 (图150),视而不见。
与此对称,为证明中国传统建筑独立的梁架结构,具有与现代框架结构类似的先进性,中国 建筑史家,多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全木结构的大建筑bsport体育在线官网,而伊东忠太却发现,全木结构,只是日本席地生活的主要建筑特点,在中国北方,更大量的例子,则是砖木混成。即便太和殿的平面,也是以砖墙围成U形平面,只向南曛开敞。大量的四合院,也以砖墙围成三面封闭的U形,敞向庭院的面向,还多半以半高的槛墙,承托半墙隔扇,这截槛墙名称里的「槛」字,或是对槛窗下槛障水板的砖墙置换,其砖材,改良了障水板的保温隔热性能,其高度,则能平衡室外采光量与室内向外的视线,在「装折」篇里,计成对园林隔扇或槛墙的高度建议,是比室内桌面稍高寸许为妙,这半截矮墙,虽会对日本席地的视线,造成难堪的向景遮挡,却成为明清江南园林隔扇的普遍高度。
「门扇岂异寻常,窗棂遵时各式。掩宜合线,嵌不窥丝。落步栏杆,长廊犹胜;半墙间隔,是 室皆然。古以菱花为巧,今之柳叶生奇。加之明瓦斯坚,外护风窗觉密。」
在计成这段装折文字里,「半墙间隔」,在江南园林里大概有两类做法,一类砖墙隔扇各半 (图153),另一类则将隔扇的障水板做到槛墙高度 (图154),这两类都在民宅里使用,它们与家宅异常之处,或许只是装折图案的差异, 但我至今也不清楚,计成的柳条窗,如何能让园林生奇。这些年来的园林游历,让我印象最深的园林隔扇有二:
1... 青藤书屋的隔扇(图155)。十几年前,雨间误入青藤书屋,满堂隔扇障水板高度,大致按计成在「装折图示」里的提示,刚刚高过书桌寸许,合上隔扇,书桌诸物, 尽隐于密闭障水板的阴影里,障水板上,尽为障纸方格,天气晴好,则可隔扇尽开,但这只是日常家宅通用的小木装修,其反常在密闭的障水板下,忽垫以空石框,石框直接落地的一圈空透,不但照亮地面,还能俯瞰桌下庭外石池的游鱼碧苔,颇得计成在书房山里—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间想—的气象,这类装修隔扇罕有的变化,算是错综庭景的园林装折;十年后,邀王澍、彭怒、张斌等友人再去,书房两侧,庭院池藤景物大抵没变,书房内一排高过障水板上沿的密闭展柜,不但拥塞石框而难以瞰水 (图156), 还大有凌乱不堪的败象,装折的小变,竟能尽改园居氛围。
2... 拙政园远香堂的隔扇(图157)。 多年前,与一群好友围观远香堂,有惊其隔扇制作标准化的现代性,有讶其满堂空透隔扇的空间流动性,我则被其与景物透射的幻境所惑,夹堂的两层隔扇玻璃,既能透来那边的小山绿林,也能反射这边的山水碧色,而深色隔扇的光面油漆,自身还以反射叠 加逆光碧色,王澍将我这疑惑,转向当代建筑的设计思考,他认为当代建筑,仍有用光面漆的正当性,我以为,这是针砭建筑师喜亚光而厌亮光的至今趣味,装修漆作的亮光技术,若置于居景错综的装折任务里,就有无关时代的正当性。
身体入画的动力,进一步将明清家宅合院的檐廊拆离,拆成独立的折廊,随着入画的身体, 被带入园林景物深处,计成不无得意地夸耀他专为园林空间发明的折廊:
「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古之曲廊, 俱曲尺曲。今予所构曲廊,之字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斯园之『篆云』也。」
尽管计成将这段折廊文字,置于《园冶》的「屋 宇篇」,作为对「庑出一步」的屋廊改造,它虽类似于装折「后步一架」的檐廊结构,但其空间任务,则从家宅装修的「便径他居」,转向折廊入景的居景错综。他认为古代曲廊,要么以直角的曲尺形折,或以圆形的圆规曲,从马远的《踏歌图》看,其两段盘山廊,卧于山间的折廊,似如曲尺折,而抱于崖侧的曲廊,也似圆规曲,计成的之形曲,则以更加柔软的姿态,应和山水景物的形势变化—随形而弯,依势而曲,人工建筑与自然风物即景错综—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建筑与景物装折应对的柔软,被计成以「篆云」夸耀。拙政园西部贴水长廊,其鸟瞰如篆云般的造型,可视为居景装折的错综佳证:
廊基地局所在的山高水低,为这条长廊奠定了 「低方忽上」的起伏之势,而其更加细微的造型变化,无不由居景应变错综而成—这条长廊东南,贴水抱山而低;往北初遇古木而高,以蓄其根土;再东遭遇小舟埠头而低,以接廊行与泊舟水行 (图176);旋即两分,一廊岔往东北见山楼而高,以佐爬山之势;一廊继续北上,跨水拱而再高,以显其廊跨两池高差间的水落石出 (图177);最后,长廊向西北骤降,且折入最北最近水面的倒影楼,才结束其连绵不绝的高低应变 (图178)。其鸟瞰如云的动变造型,既是人工建筑与自然基地媾和的关系产物,也是建筑对基地景物装折应变的结果。被计成置于「相地篇」与「屋宇篇」之间的「立基篇」,就可视为屋宇对地形应变的空间装折,在「廊房基」的一段文字里,计成罕见地重复了他对廊房入画的空间迷恋:
「廊基未立,地局先留,或余屋之前后,渐通林许。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计成用「一断境界」里的「断」字描述境界,也意味深长,这断境的任务,大抵就是墙垣之功, 断与不断,正是计成命名「房廊」的两性—房以墙合可断视线,廊以柱敞能续美景,拙政园这条房廊,或因历史曾分界两家之故,其廊横剖构成,大多皆为东墙西柱,房廊遂东断而西续;就其平面而言,房墙与廊柱,亦有断续,就其柱廊西凸埠头处 (图179),其墙不随,墙廊断离间,折出一方天光隙院,所植芭蕉受光反光,竟如雪夜泛光照壁;这截墙体自身亦有断续装折,墙以四方花窗嵌壁其间,以尽视觉断续两可之折,断续之最,则为廊东南角的别有洞天 (图180),粉壁绵延断绝处,忽洞开深洞,尽受东园的山高水远,正是廊墙的断境之功,才使东西两段断绝空间间,有「绝处犹开」的装折之妙。
就视觉而言,郭熙所用行、望、居、游的「望」 字,由「亡」「月」构成,月虽有从有到无的消亡,却并非真的消亡,它又会从无到有、从暗到明地显现,「望」的视觉,试图把握视觉之外的有/无、或明/暗间的全过程,因有视觉不尽感;而西方以「see」或「sight」表示的看,或许与太阳光线的「light」有关,被太阳光照亮就是明白,而「enlighten」,还有被照亮的启蒙含义,这大概与法国几何园林追求的视觉清晰有关—这是冯仕达在港大讲座后,我在座谈时的即兴发言。
当年,在《化境八章》最后一章「层出不穷」里,我曾从中国造园三要素山、水、林木所要经营的「三远」意象里,也发现一个相关视觉的关键字「翳」:
「它原本出自眼疾的白内障,或许是这层白内障正能屏障出视觉不尽的模糊意象,『翳』字才成为『林木』要素所追求的空间意象;以白内障之『障』为媒,以北宋韩拙将层峦叠嶂的叠山之『嶂』与『障』的通解里, 似乎也展现了山能『嶂』蔽视觉的『障』眼能力;与此类似的还有『渺』,它通常由山水之『水』层叠渺远,但其水字边旁外的那个『眇眇之物』的『眇』字,甚至也是缺少一只眼睛的视觉模糊。」
这个「眇」字,也是两晋文人常用的视觉用字,本意也有眼疾目盲之意,后来也衍生出远望、 深远之意 ,它因与「妙」通,就还有相关意境的精微、奥妙的通解。沿着这条视觉线索,一部网罗中国文人造园的《园综》,相关造园四要素的山、水、林木、建筑,为园林空间经营出的视觉意象,bsport体育在线官网几乎都以视觉遮挡的幽暗模糊,作为空间深远的视觉意象:
「幽奥、深奥、深宧、亏蔽、蔽亏、浩淼、渺渺、荫翳、翳昧、bsport体育在线官网翳翳、窅然而深、郁然蓊勃、靓莫测、如深山......」
我当时已意识到,这或许是将中国园林意境的讨论,转向中国建筑明暗氛围讨论的良机, 按《尔雅》对「宫」的注释,用以描述中国最重要的宫——的四隅,其中三隅——奥、宧、窔,居然都在《园综》描述园林意境的词汇里,居然都有幽暗不明的意象,关于这类幽暗,只有谷崎润一郎在《荫翳礼赞》里,赞美过其宜人的建筑氛围,而中国宫室四隅最后一隅的—屋漏,作为中国古代安置神祗的地方,则出人意料地证明,幽冥黯淡的氛围,甚至也是中国人用来安神的隐幽氛围,这与哥特教堂将神祗置于圣光中的巨大反差,或许昭示了中西方关于建筑诗意的基本分歧,与中国人迷恋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变化不同,西方神学崇拜的太阳神,虽也会在夜间或阴天消失,但太阳却从不改变形状的几何不变性,bsport体育在线官网或许造就了西方建筑对时间永恒的造型追求,西方自古埃及以来太阳神崇拜的传统,几乎照耀着那颗建筑之树的每截枝干—它们为希腊神庙外向的外观,投下柱廊林立的人性光影;它们为罗马万神庙完全内向的穹窿,撒下泛神论的神光;它们将哥特教堂一样内向的尖券,照亮得如天国般灿烂;而在神学没落之后的现代建筑里,太阳光虽能勉强照亮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的几何造型,但也不可避免地沦为一种神光消殒后的视觉游戏。
原答案写于大二上,昨天看到有人分享了,现在再看,觉得还是有很多不足的。中国古时便有公共性质的园林,唐朝有许多公共风景区,例如:芙蓉池、曲江池、乐游原之类。实际上,古代私园只要不与主人使用冲突,经常对外开放。计成《园冶》开篇第一章相地便说“相地合宜,造园得体”,一些人指指点点认为古典园林过时了,是糟粕,可有几人好好研究过而不去predicate.就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再两手一摊:“你看,这不是我的错。”
这个问题,应该不仅是中国所面临的。强势对弱势的输出向来是规律、主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一直以超级大国的姿态对各国进行的输出不容忽视,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各方面。地域文化活力的缺失,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学术方面,清华等设计院就正在与国外合作共同探讨对本土园林的保护。而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概念在尺度上便有着一定的差异,景观城市化、生态都市化共同决定现今的景观学更深层次是为土地环境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回归问题本身。以文人园为例,对怡情养性需求的满足是文人安生立命之必要。园中旖旎风光皆有说法可循,只需个人化、不追通用度。除寺庙园林外,中国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也从来不是普罗大众。回应现代人的需求才是对土地、对所设计园子、对人的最基本的尊重。bsport体育在线官网欧式风格大行其道也正适应了一定的或华丽、或虚荣或渴望被尊重的心理。泉眼若死了,不停地往池中加水既滑稽又无奈。中国传统园林有着一套详细的建造流程:明旨、立意、问名、相地、借景、布局、理微、封定(比美国景观法规之类更概念性的东西。不知道有没有更详细的资料)。想要详细追溯学习,也要有迹可循。老祖宗从来只给方法论(哪有那么便宜的“拿来主义”),我们却执着于形式的继承。当然,作为设计师,可以用自身风格来形成个性去对抗,这种对抗本身就会造就传统园林和审美的进步,虽然形成这种风格可能需要十年或者更久。
答案中提到过,我们可以参照古典建园的方法和理念,把概念性的东西具体落实下来,形成类似于美国Design Guidelines、Land Development Code之类的指导性规范。另外,从古典园林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境”的感知,日本继承中国的园林,并把我们的“境”上升到“禅”的高度,是极大的精神化,而我们拿着古典园林看到的似乎真的太少了。我们都觉得古典园林是美的,那么吊脚飞檐、风亭水榭的布局构造在我们看来真的只有形式美吗?恐怕更要挖掘它让人有美的感受的原因。并且,符号化的东西的确不可缺少,就像大熊猫一样,也很重要。---------------------------我是分割线-------------------------------很喜欢传统园林,对止步不前的现状的确感到惋惜。这个答案是偏学术派的,是我身为在读本科生的一点思考,有局限性。或许我们可以和日本现代园林多交流交流,毕竟亲缘关系最近嘛~知乎上关于风景园林的讨论很少,因为需要专业知识而大家都很忙么T_T最后,吐个槽,很多大牛,相比学者,更像商人。
前面的回答提了几个人,不出名的就不说了。王澍是建筑师,更多的造诣在于建筑,其实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或者说景观设计的分水岭就在建筑,一个是建筑及建筑内,一个是建筑外。俞孔坚确实是现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园林人,不过他大学读的园艺,哈弗景观学院博士毕业,他的设计思想收麦克格·哈维的影响更深,他本人基本就是痛恨中国古典园林~~~ 多次提到中国古典园林的过度设计等问题。
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中国传统园林的过去是历史,中国传统园林的未来是历史,中国传统园林的现在是历史。如果是系统学习景观或园林专业的,肯定学过园林史了。从古希腊开始,古罗马,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中国,还有相对提的少的西亚,中亚,拉美。你会发现每个国家都有传统园林,而现在世界上的园林风格也并没有以其中一种为模板归一,而是依然以百花齐放的形式在发展。即使所说的中国传统园林也是在一直发展进化的。题主的问题给中国古典园林来了一张快照,定格在某一个阶段了。而现在中国缺少好的中国古典风格园林项目的现状,基本也是因为一群外行指挥内行,行业发展畸形造成的。音乐上有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未来是历史,但是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有待更好的应用。
这个问题,其实本不应该由造园的人或者学造园的人来回答,因为我们花了一些年的心血在里面。人在里面,就容易看不到本质。当局者迷,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不谈优劣,因为那都是喜好,带着太多感彩,我本人对中国园林也并无特别的偏爱或贬损。那只是诸多景观风格中的一类。
早在今年初,我们为了一个新的项目,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过较为详细的调研,结果发现,在全国超过1500项申报通过的非遗之中,绝大多数,如今活得异常艰辛。有少数发扬起来了,当你总结它们的共性时,你会发现,发扬起来的那部分,绝大多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我想说的是:这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处境,何其相似。离开了人的生活,便与主流渐行渐远,遗产之所以是遗产,就是因为没有人关注园林、没有人热爱,没有人使用,没有人传播。
在衣食住行里面,园林离的最近的,无疑是住。每一座城里都有无数的楼,每一个楼盘里都有数以千计的人,然而,在今朝地中海,明日东南亚的造园浪潮里,中式传统园林总是那么小小众的存在着,原因无外乎三个:
比如假山,设计师不会画,施工单位不会堆,分包专业队伍,就意味着另一笔花销与更多的资源整合,意味着时间的不可控性增强,也意味着销售时间节点风险的增加。而即使上述的你都做到了,一个花大力气堆出来的假山,可能还比不上一棵姿态优美的孤赏树来的震撼。这就是尴尬。
也许有人会说,假山也可以做得很好,我们曾经找到过怎样怎样的。是的,我也见过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豪宅项目,做出了叹为观止的中国传统园林。然而,当你走进豪宅领域,你还能否认自己的小众么?
前者的传统园林非常独特,我相信每一个学习园林的人,都至少能叫出枯山水、石灯笼。而如今的日本景观,则完全跳脱出传统园林的框架,变得更现代,更经济,也更贴近人的生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传统园林的诸多元素,成为了现代日本园林中的点睛之处,在解构中继续得以发扬光大。
后者则经历了漫长的殖民统治时期,中西文化的互相冲击加上土地的稀缺,让香港的景观不失传统又非常务实,九龙城寨公园是这样的感觉,香港公园也是,很多香港的小区,都会有一种略略时髦但又中国的感觉。
其实,有一种中国传统园林如今已经走在了前面,当我们还把目光放在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宅院的身上时,岭南园林已经做出了进化,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去看看星河湾之类的项目,其实你很难界定那种景观风格,你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西方造园手法,但你也可以看到漂亮的黄蜡石堆砌驳岸,看到整齐又曲线的园路,看到有些中国又有些东南亚的植物组团。这就是被市场所认可的进化。
所以我想,中国传统园林的未来,本不该像一块巨石横留在世界园林的文化长河之中,而该是一艘扁舟,在这条长河中顺水而流,水载着它,却不知不觉走遍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