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措施,引导消费金融公司在合规前提下创新发展,支持其与商业银行一道成为消费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作者|王刚郭志远黄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中央财经大学」
消费金融公司是我国持牌消费信贷专营机构。近年来,在推进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和限制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金融严监管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牌照优势凸显,通过推进线上化转型和加大自营业务投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恢复增长,市场持续扩容。当前,消费金融公司仍面临获客成本较高、渠道和共债等风险突出、金融科技应用不足、缺乏消费场景、资本补充渠道狭窄且成本较高等挑战。建议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措施,引导消费金融公司在合规前提下创新发展,支持其与商业银行一道成为我国消费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牌照优势凸显,机构持续扩容。相对于网络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在融资渠道和杠杆约束上具有优势。2020年底国家启动对平台经济的专项治理,监管部门先后出台《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网络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强化消费信贷持牌经营,明确了消费信贷资金来源、杠杆倍数、集中度等监管要求。近期银保监会又明确叫停新设网络小贷公司。上述因素促使非持牌互联网平台积极通过申设和参股等途径尝试获取消费金融牌照。与此同时,在严格限制跨区域经营的背景下,中小银行也在积极申请消费金融牌照,力求拓展消费金融业务规模和发展空间,深化业务协同以反哺总行。2020年以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公司等先后开业,截至2022年9月底已开业消费金融公司达30家,另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在申请中,发起机构包括富滇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地方金融机构。
疫情冲击下规模恢复性增长,行业分化明显。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克服疫情影响,积极推进线上转型,增速明显回升,年底贷款余额和资产总额分别为7106亿元和752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4.2%和43.5%。2020~2021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2.6%和22.8%,接近疫情前年均增速。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明显。2020年末资产规模超300亿元的6家消费金融公司市场占有率达65%。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排名前6位的公司营收和利润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线上化转型加快,自营业务投入加大。近年来,零售、家装等传统消费领域向线上转移,居民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进一步线上化,加之受疫情冲击线下展业难度加大,传统消费金融公司经营线上化转型提速,自营业务投入力度加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借助流量扩大业务规模和收入,主要增长来自与头部平台企业合作,例如,哈银消费金融公司除引进度小满为情景方外,还对接腾讯、美团等多个头部平台。在强化自营能力建设基础上,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推出自营产品,如兴业消费金融公司推出线上产品“应急金”,平安消费金融公司推出线上产品“小橙卡”,另有一些消费金融公司自建线上场景引入流量,如招联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等推出线上分期商城,打造自营分期场景。
严监管持续推进,重视消费金融积极作用。2021年初,银保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明确资本管理、风险管理等五大类评级要素,引导消费金融公司规范化发展。同时,多地监管部门对辖内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将个人贷款利率控制在24%以内。截至2022年6月末,已有22家消费金融公司公示的贷款产品年化利率低于24%。2021年3月,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要求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从事贷款业务机构以明显、规范的方式展示贷款实际利率。此外,合规监管力度加大,截至2022年9月底,累计7家消费金融公司受到监管处罚,罚单金额合计743万元,已超2021年全年。
2022年以来,为推动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监管部门更加重视消费金融拉动居民消费的积极作用,贯彻国务院常务会“研究采取金融支持消费的举措”的要求,人民银行提出鼓励金融机构丰富大宗消费金融产品,满足合理消费资金需求,银保监会提出优化对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政策环境更为友好。
客户获取成本提高,转化、留存效率低ope体育。伴随线下交易向线上转移,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对线上流量争夺日趋激烈。由于场景容量有限,线上拓客增速放缓,获客成本已有高于线下的趋势,这促使一些传统线上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扩充地推团队,对白领、蓝领人群开展精准营销,进行全场景展业。同时,消费金融公司客户资源的转化率与留存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大量用户注册后或未使用信贷产品,或使用数次后直接删除软件,营销推广和客户服务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模式难以为继,风险管理挑战大。消费金融公司客户相对于商业银行更为下沉,征信记录多有缺失,风险管控压力本就高于银行。随着利率管理的加强,以往的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模式无法持续,需要适度下调风险偏好,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尤其是加强渠道和共债风险管理。多数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代理模式展业,代理模式多与大额现金贷关联ope体育,且代理商不分担逾期责任,渠道风险高于其他模式。国内注册用户突破一亿的消费金融公司或小贷公司不止10家,这意味着用户多头借贷情况较为普遍。近年来,在现金贷整治、平台企业专项治理过程中,一些违规小平台被出清,叠加疫情多轮次影响,不少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的消费金融公司用户违约,共债风险加速暴露。
金融科技应用深度不足,有效性偏低。绝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股东、控股股东为银行,收集的主要是静态化、结构化和单一化的数据。偏静态而非时间序列的动态数据难以更新和迭代升级,用于客户精准画像和风险定价则精准度不够。纯粹的金融交易数据维度单一,由于缺乏社交、电商、出行和位置信息等多维度数据,消费金融公司现有金融科技应用深度不够。多数消费金融公司仍缺乏消费场景,难以全面把控消费特定性、用途真实性和数据有效性。上述因素可能导致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应用失效。
拓展消费金融场景面临困境。多元的场景化是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唯有充分有效覆盖“衣食住用行”等各类场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发展消费信贷的初衷。前段时间,个别消费金融公司片面追求现金贷业务上量,背离了金融科技发展初衷,造成风险积累爆发。在转型拓展场景消费金融业务时,消费金融公司面临如下困境:一是竞相布局线上商城、医疗美容、家居装修等场景,片面追求流量,产品高度同质化,无法实现差异化竞争;二是无法有效解决消费金融场景连接问题,一些教培机构、长租公寓等服务性消费场景爆雷,出现金融风险乃至社会风险。
资本补充渠道窄,日常融资成本高。目前国内消费金融公司暂未公开上市,也不满足发行优先股的条件,主要通过增资扩股方式补充资本。虽然两年前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拓宽资本补充渠道,但迄今仅招联、中邮两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债申请获得属地银保监局批复。就日常融资而言,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缺乏稳定的核心负债ope体育。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消费金融公司融资不畅和成本抬升问题较为突出。从监管政策看,一是2020年7月《标准化债权资产认定规则》将同业借款视为非标资产后,商业银行配置意愿显著降低;二是金融债、资产证券化工具发行遵循审批或核准制,准入要求高、发行周期长;三是同业存单等可灵活使用的融资工具欠缺。从融资市场看,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较小,在传统银行信用评估体系中不占优势,加之近年消费金融行业负面舆情较多,导致投资者对消费金融公司评价偏负面,加大了融资难度。
打造多维度全流程客户服务体系。一是借力金融科技工具,统筹布局线上线下渠道。线上渠道更为便捷、成本低、交互性强,线下渠道客群选择针对性强,风险把控更加精准。消费金融公司宜通过金融科技打通线上线下客户资源,实现双向互补、有机融通。二是构建精准营销体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特定领域和细分市场的场景锁定用户画像,聚焦目标客户常用的信息渠道高频投放广告实现精准营销。三是以人为本,完善消费者服务体系。贷前合规全面展示产品信息,充分提示风险,贷后合法催收,尊重隐私。
以科技为依托,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管理。一是利用金融科技打通征信验证渠道。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之外,消费金融公司应开放对第三方信用评分和朴道征信、百融征信等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的数据接口,尝试自建信息筛选核验模型。同时在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委会组织下,探索与其他消费金融公司共享失信者名单,降低多头共债、借新还旧的概率。二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建立交互式利率风险定价模型,兼顾用户借贷成本和企业风险收益,首次借贷后根据还款情况更新利率,确保定价覆盖风险。三是构建风险预警模型,ope体育纳入合作平台“投入产出比”和周转率数据,加大针对平台股权结构和投融资活动的关注度,提升研判场景风险效率和准确性。
增强核心能力建设,深化金融科技应用。一是基于有限资源,明确金融科技优先发展顺序。全面布局互联网,重点布局大数据,聚焦智能获客、智能运营、智能催收和智能客服等。二是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平台自主建设。三是主动与高校、金融科技企业等合作研发、联合建模,提升消费金融科技水平,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具体合作领域可聚焦应用程序联动、产品联动、数据联动、联合建模和人员合作等方面。
拓展消费场景,支撑场景化消费金融发展。把握“有场景依托、有指定用途、客户群体限定”等特征,专注个人消费场景的长效市场,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破题,促进场景金融发展。一是在时间上延伸消费金融服务,推动基于消费场景的差异化竞争。聚焦目标客户不同人生阶段的各类消费需求,将消费金融服务渗透到租房装修、婚庆典礼、健康养老等相关消费场景,实现“全生命周期消费场景”全覆盖,开发差异化的消费金融产品。二是将消费金融服务在空间维度拓展,打造衣食住行游学等场景消费金融聚合的生态体系,实现消费金融的场景生态互补与共赢发展。
多渠道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提升日常融资能力。在资产利率下行和成本上升压力下,消费金融公司利润增速下降,资本内源积累放缓,亟须拓展外延性补充渠道。而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资本补充工具,既能提高消费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改善融资现金流,也能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股东回报率。鉴于此,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协调,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消费金融公司多渠道补充资本尽快落地。一是拓展资本补充工具箱。可选择监管评级为一级和二级的消费金融公司先行试点,允许其参照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并将消费金融公司永续债列入央行票据互换可接受债券种类,通过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增强一级市场认购持有意愿。二是优化资本补充工具审批流程。一方面,缩短审批周期,提升审批效率,推动以二级资本债补充消费金融公司资本的政策尽快落地;另一方面,建立储架发行机制。在准入资格审批完成后,简化对每期额度申报的事前审批程序,允许发行主体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金融市场走势灵活制定发行计划。监管重心转移至开展额度使用效果后评价和信息披露审查等事中事后管理,督促消费金融公司提高融资规划科学性和规范性。三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推动取消保险公司等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消费金融公司资本补充债券的限制,扩大投资主体范围。
提升日常融资能力,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从根本上防范流动性风险,保障企业稳健运营;二是可以确保消费金融公司随时获取成本可控的合意资金,顺应行业转型新趋势;三是有助于控制自身融资成本,这是消费金融公司坚守普惠功能定位,特别是践行“惠”的必要条件。从具体措施看,一是推动同业借款逐步实现“交易线上化、ope体育文本标准化、登记集中化”等,使其符合标准化资产认定规则,缓解商业银行同业借款业务面临的额度与成本约束;二是拓展监管评级应用,允许治理健全、内控完善、资产质量较好的机构试点发行同业存单等创新工具;三是督促和引导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与自身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和资源禀赋匹配的日常融资策略,加强平台系统建设,组建专业化融资团队,不断提升融资能力。■